1.看图猜成语一两个人一个人手上拿着梨

2.厉兵秣马的意思解释

3.厉兵秣马成语

4.厉兵秣马出自哪里

5.厉兵秣马是什么意思?

厉兵秣马的典故、近义词、反义词、使用场景_厉兵秣马的近义词

“厉兵秣马” 和 “厉兵粟马 ”的意思基本上没区别,都是形容准备战斗。

1、厉兵秣马

拼音lì bīng mò mǎ

解释磨好兵器,喂好马。形容准备战斗。

出处先秦·左丘明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郑穆公使视客馆,则束载厉兵秣马矣。”

例子孙权克仗先烈,雄据江东,举贤任能,~,以伺中国之变。(宋·陈亮《酌古论·吕蒙》)

2、厉兵粟马

拼音lì bīng sù mǎ

解释磨快兵器喂饱马。指准备作战。

出处《新唐书·刘仁轨传》:"虽孽竖跳梁,士力未完,宜厉兵粟马,乘无备,击不意,百下百全。"

近义词厉兵秣马、励兵秣马、励戈秣马

看图猜成语一两个人一个人手上拿着梨

解释:喂饱战马,磨快武器,准备战斗。也泛指事前积极的准备工作。厉:磨。兵:兵器。

拼音:mò mǎ lì bīng

出自:左丘明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郑穆公使视客馆,则束载厉兵秣马矣。”

译文:郑穆公闻讯,立即派人去察看,即人人扎束停当,兵器磨得雪亮,马喂得饱饱的,完全处于一种作为内应的作战状态。

用法:联合式;作谓语;形容准备战斗。

近义词:谷马砺兵

解释:喂饱战马,磨快武器。

出自:宋·陈师道《赠张文潜》诗:“秋来待试丞相府,谷马砺兵吾甚武。”

译文:“秋天对待丞相府的考试,喂马训练军队我很厉害的。”

扩展资料

反义词:刀枪入库

解释:没有战争,不用武备;和平麻痹,解除武装,不作戒备。

出自:清·钱彩《说岳全传》:“其时天下太平已久,真个是:马放南山,刀枪入库,五谷丰登,万民乐业。”

译文:当时的天下已经太平很久,真的是:战马放牧在南郊山下,刀枪收进兵器库;五谷丰登,每个人都安于职守,乐于效力。

语法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常与“马放南山”连用

近义词卖剑买牛、河清海晏、解甲归田、海不扬波、安家立业、散马休牛、安居乐业、国泰民安、马放南山

反义词居安思危、烽火连天、秣马厉兵、鸡犬不宁、天下太平、狼烟遍地、兵荒马乱、兵连祸结

厉兵秣马的意思解释

厉兵秣马。

拼音:lì bīng mò mǎ。

解释:厉:同“砺”,磨;兵:兵器;秣:喂牲口。磨好兵器,喂好马。形容准备战斗。

出处: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郑穆公使视客馆,则束载厉兵秣马矣。”

近义词:秣马厉兵、严阵以待。

反义词:高枕无忧。

造句:曹操在北方站稳脚跟以后,积极厉兵秣马,准备南下。

厉兵秣马成语

厉兵秣马的意思解释是把兵器磨快,把战马喂饱,形容做好战备,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。

出自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:郑穆公使视客馆,则束载厉兵秣马矣。

近义词:摩拳擦掌、整装待发、严阵以待、枕戈待旦、秣马厉兵、披坚执锐、励兵秣马。

反义词:高枕无忧、解甲归田、高枕而卧。

运用:南宋·陈亮《酌古论·吕蒙》:孙权克仗先烈,雄据江东,举贤任能,厉兵秣马,以伺中国之变。清·张廷玉等《明史·卷二七六·沈宸荃传》:都城既陷,守土臣宜皆厉兵秣马,以报国雠。

厉兵秣马造句

1、随着春节假期接近,旅游业者无不厉兵秣马,准备抢食这块旅游大饼。

2、原来,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还真得厉兵秣马,付出心血和代价。

3、在这设备完善的体育场,本校足球队员正厉兵秣马,准备挑战明年的全国杯。

4、庙算之事,却与升斗小民无关,任你厉兵秣马,我自孤帆撒网。

5、商业上,拥有一项对手根本不懂的技术是无价的,正如战争一样,出其不意和厉兵秣马一样重要。

以上内容参考:百度百科—厉兵秣马

厉兵秣马出自哪里

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,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,表示一定的意义,下面是我整理的厉兵秣马成语,欢迎阅览。

厉兵秣马成语1

成语:厉兵秣马

拼音:lì bīng m mǎ

简拼:lbmm

解释:厉:同“砺”,磨;兵:兵器;秣:喂牲口。磨好兵器,喂好马。形容准备战斗。

出处:《左传?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郑穆公使视客馆,则束载厉兵秣马矣。”

示例:孙权克仗先烈,雄据江东,举贤任能,~,以伺中国之变。 宋·陈亮《酌古论·吕蒙》

近义词:秣马厉兵、严阵以待

反义词:高枕无忧

语法:作谓语、定语;指准备战斗

英文:get ready for fight

成语故事:春秋时期,秦国、晋国联合围攻郑国,郑国派大臣烛之武单独与秦国结盟,按约秦国派杞子、逢孙和杨孙率军驻在郑国,秦国退兵。杞子派人偷偷回国要秦穆公出兵,秦军就大举进攻,郑国商人弦高冒充使臣警告秦国,秦国只好攻打滑国

厉兵秣马 成语接龙

顺接:马七马八 马上功成 马上墙头 马上得之 马上房子 马上看花 马不停蹄 马不解鞍

顺接:北叟失马 弊车羸马 弊车驽马 敝车羸马 避世金马 伯乐相马 才高倚马 持戈试马

逆接:变本加厉 晨兢夕厉 发奋蹈厉 发愤自厉 发扬踔厉 发扬蹈厉 奋发踔厉 奋发蹈厉

逆接:厉世摩钝 厉世磨钝 厉兵秣马 厉兵粟马 厉志贞亮 厉浊激贪 厉精为治 厉精图治

厉兵秣马成语2

成语:厉兵秣马

释义

厉:同“砺”,磨。兵:兵器。

秣:喂。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磨好刀枪,喂好战马,准备战斗。

用法

原用于形容紧张的战备,后泛指事前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。也作“秣马厉兵”。

出处

这则成语出自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郑穆公使视客馆,则束载、厉兵、秣马矣。”

成语故事公元前628年,晋文公死去,秦国欲乘机向东发展,此举引起了霸主晋国的不满。当时驻守在郑国的秦国大夫杞子,派人送密报给秦穆公,让他趁机来偷袭郑国。秦穆公以为这是个机会,就不顾大夫蹇叔劝阻,派孟明等三位将帅领兵远征郑国。蹇叔的儿子也被征兵入伍。临别时蹇叔抱住儿子痛哭道:“此次远征徒经晋国,到时,你们一定会在这个地方遭到晋军袭击,我军必将全军覆没。”秦穆公听说了这不吉利的话,大骂蹇叔该死。秦军经过长途跋涉,到达了离郑国不远的'滑国。郑国商人弦高做买卖经过滑国,得知秦军将进攻自己的国家,于是不动声色,假称自己是受郑穆公的派遣来送牲口犒劳秦军的。暂时稳住秦军后,弦高暗中派人把秦军进犯的消息告诉郑穆公。郑穆公接到密报,马上派人去杞子的驻地察看,见他们果然已磨好刀枪,喂好战马,准备作秦军的内应。于是郑穆公派人去告诉杞子:“很抱歉怠慢了你们,孟明要来了,你们可以跟他去了。”杞子等人见事情败露,慌忙择路而逃。孟明得到消息,知道伐郑没有希望了,便下令班师回国。途中经过,果然中了晋军埋伏,秦军全军覆没。

厉兵秣马成语3

出处: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。

意思:比喻作好了战斗准备。厉:磨;秣:喂马料。

晋文公曾联合秦穆公出兵攻打郑国。郑文公在危急之中,请大夫烛之武到秦军营中,劝秦穆公不要损人不利己:牺牲郑国,便宜晋国,而削弱了自己。秦穆公觉得这话很有道理,于是撤回秦军,还派了杞子、逄(pang)孙、扬孙三人帮助郑国守卫国都。晋文公见秦军撤走,也只得收兵回晋国去了。

两年后,帮助郑国守城的杞子送密信给秦穆公说:“郑国派我‘掌其北门之管’,您要是秘密派兵来,我作内应,郑国马上就成咱们的了……”所谓“掌其北门之管”,就是负责管着一国的大门。当秦穆公向老臣蹇叔征求意见,蹇叔不赞成。但穆公还是派孟明视、西乞术、白乙丙带领军队,去偷袭郑国。当时郑国的国都在新郑(今属河南省)。秦军经过洛阳,向东进发。洛阳是周朝的京城,即当时“天子”的所在地。秦军毫无顾忌地通过京城,到了滑国(在今河南偃师县)境内。离郑国已经不远了。

郑国有个商人,名叫弦高,正要到京城洛阳去做买卖。这一天,在滑国遇见了东进的秦军,他一看便料到是怎么回事了,急中生智,拿出四张熟牛皮,加上十二头牛,假托代表郑国慰劳秦军,说道:“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大军到来,十分欢迎。献给你们这一点点东西,略表心意。”弦高一面应付秦军,一面派人赶快向郑国国君报告。

郑国的国君是郑文公的儿子郑穆公。穆公得到报告,大吃一惊,连忙派人到北门去察看秦国驻军的动静,见他们个个都已扎束停当,“厉兵秣马”,只等动手了。穆公就派大夫皇武子去婉言辞退杞子等秦国将领。杞子等知道阴谋败露,无法立足,慌忙逃走。秦将孟明视等知道郑国已有准备,不可能偷袭了,也就停止东进,黯然回国。

厉兵秣马成语4

春秋时期,秦穆公为了当上霸主,不择手段。为了摸清郑国的虚实,派秦将杞子到郑国去帮助郑国设防。不久,杞子派人回来报告秦穆公,说是郑国已经让他掌握了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,如果穆公暗中发兵来偷袭郑国,他可以打开北门作为内应。秦穆公听了,非常高兴,立即派孟明视等三人领五万大军去偷袭郑国。秦国老臣蹇叔极力劝阻,认为秦郑二国相距太远,中间还隔着晋国,如果走漏了风声或遇到晋军的袭击,就非常危险。秦穆公没有听取蹇叔的劝告,坚持发兵。

秦军经过长途跋涉,在离郑国不远的地方碰到了一个贩牛的商人。这个商人叫弦高,是郑国人。他估计秦军是去袭击郑国的,非常着急。他灵机一动,一面派人赶回郑国去报告,一面挑了四张牛皮和十二头肥牛,送给秦军作犒劳品。弦高见到孟明视,对孟明视说:“我们国君听说你们带兵要到我们郑国去,特意派我送来这些东西慰劳你们,表示一点心意。孟明视见弦高送来慰劳品,又说了那样的话,就以为郑国真的已经知道秦军来偷袭的事,肯定作好了准备,就取消了攻打郑国的念头,改为攻打滑国去了。

郑国这边接到弦高派人送来的情报,马上派人去察看秦国将领杞子的动静,发现他们果然已收拾好了行装,磨好了兵器,喂饱了马,作好了战斗的准备。郑穆公于是就派人去暗示杞子,说郑国已经知道秦国要进攻郑国。杞子见机密已经泄露,赶紧带着他的人马逃走了。

后来,秦军在灭掉滑国回秦国的途中遭到了晋国军队的袭击,全军覆没,孟明视等将领被俘。“厉兵秣马”也作“秣马厉兵”。

厉兵秣马成语5

注音lì bīng mò mǎ

成语故事春秋时期,秦国、晋国联合围攻郑国,郑国派大臣烛之武单独与秦国结盟,按约秦国派杞子、逢孙和杨孙率军驻在郑国,秦国退兵。杞子派人偷偷回国要秦穆公出兵,秦军就大举进攻,郑国商人弦高冒充使臣警告秦国,秦国只好攻打滑国。

典故郑穆公使视客馆,则束载厉兵秣马矣。 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

解释厉:同“砺”,磨;兵:兵器;秣:喂牲口。磨好兵器,喂好马。形容准备战斗。

用法作谓语、定语;指准备战斗

近义词秣马厉兵、严阵以待

反义词高枕无忧

其它使用

◎在党中央、的英明领导下,我军正厉兵秣马,杀向国统区,指日挥戈南下,解放大西南。

厉兵秣马是什么意思?

关于厉兵秣马出自哪里如下

厉兵秣马,磨好兵器,喂好马。形容准备战斗。出自:先秦左丘明《左传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郑穆公使视客馆,则束载厉兵秣马矣。”近义词有:秣马厉兵、严阵以待,反义词有:高枕无忧,厉兵秣马是中性成语,联合式成语;可作谓语;指准备战斗。

厉兵秣马的详细解释:

成语名称:厉兵秣马(lì bīng mò mǎ)

成语释义:磨好兵器,喂好马。形容准备战斗。

成语出处:先秦左丘明《左传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郑穆公使视客馆,则束载厉兵秣马矣。”

近义词:秣马厉兵、严阵以待

反义词:高枕无忧

成语用法:联合式成语;可作谓语;指准备战斗。
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
感彩:中性成语

厉兵秣马的典故/故事

春秋时期,秦国、晋国联合围攻郑国,郑国派大臣烛之武单独与秦国结盟,按约秦国派杞子、逢孙和杨孙率军驻在郑国,秦国退兵。杞子派人偷偷回国要秦穆公出兵,秦军就大举进攻,郑国商人弦高冒充使臣警告秦国,秦国只好攻打滑国。

厉兵秣马的例句

1、今辽兵厉兵秣马久矣,兵强将勇。

2、大学联考失利后,他厉兵秣马,苦读了一年,终于能够榜上有名。

3、考试时间愈来愈近,大家都厉兵秣马,作最后的冲刺。

4、随着汛期临近,无为县厉兵秣马,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灾,力保全县长江堤坝和十多处内圩安全度汛。

5、在这设备完善的体育场,本校足球队员正厉兵秣马,准备挑战明年的全国杯。

厉兵秣马的成语接龙

厉兵秣马>马瘦毛长>长风破浪>浪声浪气>气吞山河>河东狮吼>吼天喊地>地地道道>道听途说>说到做到>到处碰壁>壁间蛇影>影影绰绰>绰约多姿

厉兵秣马意思是磨好兵器,喂饱战马。形容准备战斗,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。

拼音:lì bīng mò mǎ。

出自:先秦·左丘明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郑穆公使视客馆,则束载厉兵秣马矣。”

译文:郑穆公派人查看客馆里的情况,就看到杞子的人马已经正在捆扎东西、磨砺兵器、喂饱战马了。

语法:联合式;作谓语;指准备战斗。

扩展资料

近义词

严阵以待

拼音:yán zhèn yǐ dài。

释义:整饬阵容,做好战斗准备,以迎击来犯之敌。

出处: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十六回:“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,乃严阵以待。”

语法: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褒义。